2004年10月13日,星期三(GSM+8 北京时间)
浙江法制报 > 第十版:识法 改变文字大小:   | 打印 | 关闭 
查查新规 看看家具
本月起施行的这些“规矩”对你很实用
肖世艳

  [核心提示]金秋十月,多部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生效施行,其中就有几个与老百姓密切相关的行政规章和国家标准。本期[识法]栏目对其中几个规范性文件进行解读,以便读者进一步学习和了解。
    
  解读新法
  《价格违法行为举报规定》解读

    《价格违法行为举报规定》对13种价格违法行为作了明确规定,这里对其中八种价格违法行为进行解读:
  价格联盟 操纵市场
  政策规定:相互串通,操纵市场价格,损害其他经营者或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。
  解读:这种行为近年来出现的频率较高,如某些米粉厂家为提高米粉价格,联合向社会发布了涨价信息。由于该行为构成了垄断,损害了其他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利益,最终在政府部门的干预下“宣布死亡”。
  本条文实质上就是为了禁止出现类似的价格垄断行为而制定。价格垄断行为分为两种,一是滥用市场优势,控制市场价格的行为,该行为一般发生在垄断行业;二是联合控制价格的行为,如生产厂家在产品的外包装上注明零售价,批发商或零售商必须按此价格销售,这种行为剥夺了批发商或零售商本应享有的自由定价权。
  低价倾销 挤占市场
  政策规定:在依法降价处理鲜活商品、季节性商品、积压商品等商品外,为了排挤竞争对手或者独占市场,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倾销,扰乱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,损害国家利益或者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的行为。
  解读:本规定主要是为禁止经营者的低价倾销行为而制定的。有三种判断办法:一看手段,看其定价是否低于成本销售;二看目的,看其是否为了排挤竞争对手或者独占市场;三看后果,看其是否扰乱了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,损害国家利益或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。
  价格歧视 区别待人
  政策规定:提供相同商品或者服务,对具有同等交易条件的其他经营者实行价格歧视的行为。
  解读:这实际上是一种价格歧视行为。如某批发商或企业在同等条件下,对不同的购货商采取不同的价格。如某出版社的中学语文课本在其他省区只要每本5元,但销售给我省的价格却是每本6元。
  散布谣言 哄抬价格
  政策规定:捏造、散布涨价信息,哄抬价格,推动商品价格过高上涨的行为。
  解读:哄抬价格行为是一种故意扰乱市场竞争的行为,尤其是在商品供不应求或供过于求的时候,捏造、散布涨价信息,可能会引起商品价格过高上涨,造成市场秩序混乱和引起消费者恐慌,进而造成经济和社会的不稳定。消费者在碰到这情况时,一定要冷静,切记不要人云亦云,盲目跟风。
  价格欺诈 诱骗他人
  政策规定:利用虚假的或者使人误解的价格手段,诱骗消费者或者其他经营者与其进行交易的行为。
  解读: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价格欺诈行为主要有:虚假降价,如虚假宣传,伪装削价实际上提价的行为;故意用模糊语言、文字、计量单位等表示价格的行为,如“一元钱买一部手机”,实际上是要顾客先买一部指定手机再加1元钱购一部手机的行为。
  偷工减料 变相涨价
  政策规定:采取抬高等级或者压低等级等手段收购、销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务,变相提高或者压低价格的行为。
  解读:这类行为实际上就是变相涨价和变相降价。变相涨价一般发生在商品供不应求时,手法主要有偷工减料、降低商品或服务质量。如在某饭店就餐,该饭店公开承诺桌边服务,但由于人太多,服务员没有对你提供桌边服务,但依然收取包含桌边服务的消费价格。
  政府定价 擅自超标
  政策规定:不执行政府指导价、政府定价的行为。
  解读:这种情况最普遍,如药品价格实行的是政府指导价,经营者应当在政府价格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规定的基准价及15%的浮动幅度内制定价格,但经营者往往会超出这个浮动幅度来售药。
  一票两张 虚假资料
  政策规定:在接受价格监督检查时提供虚假资料的行为。
  解读:该内容主要针对的是价格监督检查,一般表现的形式是开两种票,如一年的学费标准是200元,学校开票时分两张,一张是1800(元,另一张200元,物价部门在检查时,只提供1800(元这张发票。(肖世艳)